阳春三月,沐着和煦的春风,我们出黄梅县城向东北方向行驶二十余里,来到了佛教禅宗的圣地——东山五祖寺。拜谒佛祖,赏春踏青。
身为一个黄梅人,还是在孩提时代就听说了很多的关于五祖寺的传说和故事。尤其是上首神秀和舂米小和尚慧能那两首著名的偈语的故事和“授法洞”里弘忍深夜密传衣钵的传说。五祖寺,我来来去去很多次,但是每次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只知道这里是五祖大满禅师弘忍讲经说法的道场和六祖慧能继承衣钵的地方,在东南亚一带乃至国际上都享有盛誉云云。
后来读了一些书,渐渐知道五祖寺的确是不同凡响,古典名著《红楼梦》里就曾经提到了黄梅的五祖寺,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和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废名、汤用彤、季羡林、任继愈、南怀瑾在他们的专著里都多次提到过五祖寺和弘忍法师。是什么原因,使得佛教传入中国后在黄梅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而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了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黄梅东山五祖寺在鼎盛时期开创了“东山法门”而一跃成为了“天下祖庭”了?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再次踏进了五祖寺的山门。
还是那条古老的石板路,苔迹斑斑、凿痕隐隐;蜿蜒而上,翠竹摇影,松涛阵阵。经过了一天门,我们来到了古寺门前,只见门前青檀(俗称油朴树)环绕,其中最大的一株,需四人合抱,高十丈余,其树冠的绿荫覆盖面积差不多有一亩之大。回首望去,白云缭绕之下,阡陌纵横,黄绿相间的油菜地,红砖碧瓦的农家小楼和规划整齐的五祖镇尽收眼底。倏然想起苏轼的:“登岭势巍巍,莲峰太华齐。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低。松柏月中老,猿猱物外啼。禅师吟绝后,千古指人迷。”的诗句,不知苏东坡的诗句里有没有说禅宗五祖的“东山法门”站在了佛教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高度拟或是站在了最高处的意思?
还是那座花桥,古老的廊桥结构,两端砌有牌坊式门楼。横跨于两山涧谷之上,据说此桥建于元代,单孔发券,长十丈有余,高三丈许,雄伟壮观,状如飞虹。桥下流泉飞溅,瀑布飞崖挂壁。两端的牌坊式门楼上一端镌刻着“放下着”,另一端则镌刻着“莫错过”的字样,关于这两句话,人们有过很多种的解释,最通常的解释是:走累了,不妨先放下手中的物品歇息一下;既来了,就不要错过了参禅拜佛,顿悟禅法的好机会。这种解释虽直白易懂但肯定不是这六个字的真正寓意。用最浅显直白的语言阐释最深奥而晦涩的人生哲理,恐怕是这六个字的最好注脚。也符合禅宗将艰涩难懂的佛学理论平民化、通俗化、日?;囊?。
从“灵山会上,如来拈花,迦叶微笑……”的佛教故事到禅宗六祖曰:“吾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论禅定解脱。”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多年,地域跨度达到了一万多公里,民族以及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更是千差万别,就是有一种宗教文化,跨越了时间、地域、种族、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而且又不断地向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以及世界各地发展和发扬光大,这,就是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教禅宗文化。
还是那个巍然耸立的山门,赫然地用鎏金大字镌刻着那两首闻名遐迩的著名偈语。这个五祖传六祖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经听了无数遍了,这里我想引用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宝钗之口再复述一遍:
……当日南宗六祖慧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作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诸僧各出一偈,上屋神秀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在厨房舂米,听了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他。
从《红楼梦》的人物对话中我们仿佛看见了曹雪芹通过人物对话寄寓在作品中的氤氲翻卷着的浓浓禅意。
同样是作家,黄梅本土著名作家废名(冯文炳)先生的作品禅意浓郁,空灵静寂而又自由洒脱。在黄梅这个有着浓厚禅宗文化氛围的小县城中出生并长大的废名,从小就自然而然地受到了禅宗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他在《五祖寺》一文中,清晰地描述了四十多年前第一次由外祖母带着上五祖寺进香还愿时的情景。他的作品,无不深深地烙上了禅宗文化的印记,由“观心看净”到“无相无念无住”。他在《十二月十九日夜》一诗中这样写道:“深夜一枝灯,/若高山流水,/有身外之海。/星之空是鸟林,/是花,是鱼,/是天上的梦,/海是夜的镜子。”从诗中可以读到作者内心的禅意融融。
同样是作家,一位中国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也因为五祖寺和这首偈语而传出了一段佳话。1965年樱花怒放时节,老舍先生访问日本时专程拜访了日本著名作家水上勉,二人倾心交谈。水上勉表示:如有幸访问中国,一定要去黄梅东山五祖寺看看。老舍先生从茶几上随手撕下一截包装纸,写下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字样递给水上勉,说:“你如来中国,我陪你去黄梅。”然而世事难料,第二年老舍先生就在那场浩劫中含冤而去……。直到1979年,水上勉才得以成行来到中国如愿拜谒了黄梅东山五祖寺,虽未能与老舍先生同行,但是他却带来了从老舍故居先生亲植的柿子树上折下的一根枝条,栽种在了东山五祖寺的土地上。为什么作家和学者都对禅宗文化这样钟情?这样怀着浓厚的兴趣呢?禅宗文化和禅学带给我们的仅仅是宗教信仰的仪轨和神秘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继续前行,去探寻五祖寺的深幽奥秘。
还是那条麻石条砌就的“通天路”,每一级台阶宽不盈足,层层叠叠一级一级一直通向半山腰处的讲经台。通天路,寓意多么美好!然而在攀登时才感觉到逼仄而陡峭,拾级而上不过几十级,人已经是气喘吁吁、腰腿酸痛了。就是在路边石阶上坐下歇息的片刻,我的思绪跨越了时空的局限,在两千多年以前的历史烟云中徜徉、徘徊……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是西汉时从西域大月氏国传入的。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具备一定规模和活动能力的宗教派别,只是在楚地有一些巫士、巫术之类的原始宗教活动,在思想领域里占主导地位的是史官文化,而史官文化的主体是由儒学和一部分道教学说构成。史官文化的思想根源阴阳五行论说到底是一种哲学而不是宗教,但是史官文化在历史上允许各种宗教派别并存,既不完全信奉也不彻底排斥,这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从未发生过所谓宗教战争的特殊现象。
还是那座讲经台,由麻石砌就,高大巍峨,突兀地耸立在半山腰上。登上台去,视野豁然开朗,只见白云缥缈之下,阡陌纵横,绿树、村落、公路、田野尽收眼底。据当地人说:在天气晴好的时候,远眺可以望见庐山的雄姿和万里长江像一条玉带从眼前飘过……。想想当年五祖弘忍法师站在台上讲经说法、布道论禅,那是怎样一种恢弘的场面??!五祖在最鼎盛时期,拥有禅房千余间、僧众数千人,那又是怎样一种盛况空前的情景??!
……古往今来,佛教传入中国有数条途径,一是从西域传入形成汉族早期的北方佛教。二是从与天竺相毗邻的西藏、云南等地传入形成藏传佛教和其他少数民族佛教,三是佛教28世祖达摩从东南沿海传入形成了后来的佛教禅宗。那时正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梁武帝时期。禅门有个著名的武帝与达摩的公案:普通元年,禅宗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尊者,泛海来华,武帝遣使往迎。次年十月一日到达建康,武帝见后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尊者答道:“并无功德。”武帝惊问道:“何以并无功德?” 达摩答:“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武帝又问:“如何是真实功德?”尊者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连连碰壁,萧衍未免烦躁,舌锋一转,盯着达摩蓦然厉声抛出一句妙问:“在朕面前的到底是个什么人?”达摩答得更绝:“我也不认识。”武帝不省玄旨,不知落处,因他们彼此说话不投机,达摩尊者便离开江南,一苇渡江之魏。这就是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
释道儒三教并立的情形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封建统治阶级和一般士大夫阶层影响较大的还是儒学和儒教。而佛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时废时兴、兴兴废废,其潜在的根由主要有三:1,统治者的价值观和政治需要,2,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和经济发展的考量,3,民间百姓的认知认同和喜好程度。禅宗这一脉由初祖达摩传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直到五祖弘忍、六祖慧能。这个传承的过程也并非是风平浪静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四祖道信革除游化乞食的旧习,定居传法,农禅双修。五祖弘忍对旧有的禅宗信条进行大胆地创新,首创“顿悟”之说,创立“东山法门”,使佛教禅宗完成了中国化的改造。弘忍大师俗姓周,祖籍黄梅县濯港人,于唐永微五年(公元六五四年)创建五祖寺,自唐到清十分兴旺,唐宋尤盛,有殿堂楼阁一千多间,僧侣一千多人,先后还出了一百多名高僧。自建寺以来,每年朝山的香客数以万计,唐代宗赐封弘忍大师为大满禅师,南唐加封为广化禅师。唐宣宗改赐寺为真慧禅寺,宋黄宗御书“天下祖庭”,宋微宗御书“天下禅林”,元文宗赐弘忍大师法号为妙圆普觉禅师,并改赐寺额为东山五祖寺,简称五祖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五祖弘忍之后,有南宗慧能、北宗神秀的传授禅宗佛法,使禅宗得到了极大地发扬光大。因于此,中外佛教界、史学界一致认为:黄梅东山五祖寺是中国禅宗佛教的发源地。
还是那个白莲峰,看着就在眼前,其实要登上峰顶,还是很要花费一番时间和体力的。山形险峻,草木葳蕤。再没有石阶蜿蜒而上,前行无路可走。这是巧合还是有着某种寓示?刚刚走过了大满禅师弘忍的讲经台,眼下就没有路了?忽然想起了一位大师的话:世上本来是没有路的,是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是不是在问禅的路上过了弘忍大师之后的路就要全靠自己去探索了?
白莲峰是因山顶上有白莲池而得名,白莲池是因池之中有弘忍法师亲植的白莲而闻名。东山白莲相传为五祖弘忍法师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亲手栽种,至明万历年间逐渐枯萎.前后历经千年.至此池底干涸,美景消失。五祖寺在十年浩劫中毁于一旦.1980年前后,在恢复重建五祖寺的过程中,人们在清理莲花池的时候偶尔拣到几颗已干瘪了的莲籽,于是人们引来山泉,丢下这几颗莲籽.翌年,奇迹发生了.这几颗沉睡了三百余年的古莲籽居然又发出了新芽,开花结果了。现在人们所观赏到的东山白莲其实就是当年弘忍法师所栽种的古莲.她生生不息,历经世事沧桑而不衰,究竟是神灵庇佑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每逢夏秋之间,在经历了一番筋疲力尽的攀援而上之后,突见一汪碧绿的池水上白莲朵朵,在佛教圣地观赏此景确实给人一种烦恼尽抛.神清心净的感觉。唐朝宰相、诗人裴度在《咏东山白莲》一诗中这样写道:“遍寻真迹蹑莓苔,世事全抛不忍回。上界弗知何处去?西天移向此间来。岩前芍药师亲种,岭上青松佛手栽。更有一般人不见,白莲花向半天开。”佛教禅宗认为,人间烦恼多于江河泥沙,迷失自我如同陈淤积垢。修禅者应该努力修行,净化自我,不受污染,超凡脱俗,追求到达清净无碍的境界。以莲花的自然清新美丽来象征佛教禅宗的理想境界和悟禅的高度是多么恰如其分??!
佛教起源于天竺,要使它在华夏大地上扎下根来、发扬光大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等禅宗大师汲取了中国古代庄周和魏晋玄学的思想精华,删繁就简,去芜取精,其“空无”观更加彻底,去除了一些杂乱的经典和繁杂的戒律。在经济层面上,实行农禅并举,自给自足,为僧徒们修禅传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精神层面上,从白首宁就到我心即佛。使僧徒们自觉境界一新,精神得到自由。强调万物皆禅,孝是佛之根本等等来消除与儒家的差距,取消了佛教传入时的等级森严、主奴分明的外在形式,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觉悟到自心本来清净,是最上乘禅。五祖弘忍不讲门第出身,只重“空无”观的深刻程度,果断提携舂米的杂役(尚未剃度)六祖慧能为传嗣法人,给许多尚在修禅的僧徒们带来了希望。从渐悟到顿悟,从坐禅到坐行并禅,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佛教禅宗的平民化、大众化创造了便利条件。
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的一系列主张和举措,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的积极意义的。打破僵化的思想格局,不拘形式,只重传法,使佛教禅宗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心即佛,少了思想上的羁绊,任由思绪像脱缰的野马,瑰丽、浪漫、神奇、自由,这是多么空灵悠远的境界?。⊥泊戳遂谖幕姆比?。禅乐的悠扬深邃,禅茶的沁人心扉,禅诗的诗韵盎然,禅画的意境悠远。这些,也许就是古往今来,许多的文人雅士、作家学者推崇和倾心于禅宗文化的缘由吧。
五祖寺,说你是中国佛教禅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国禅宗文化的源头,倒也是名至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