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块钱3小时无限次快餐_万花楼QM论坛,一楼一凤全国信息平台,全国楼凤论坛兼职平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荆楚采风

五郎关·岳家拳

来源:     发布时间: 2017-05-25    作者: 聂援朝

在湖北省黄梅县苦竹乡聂家湾的杨梅岭,有一片连绵起伏的青山,群山叠翠,山势逶迤。沿蜿蜒的山中小道前行不远处,一个“V”字形的山口赫然出现在眼前。随行的向导大爹介绍说:看!这就是五郎关,这就是历史上民族英雄岳飞曾经扼守过的“五郎关”,也是各种史书典籍上和《说岳全传》里面提到过的“五郎关”。
‌     往事越千年,我依稀看见了狼烟四起,战马嘶鸣。耳边传来了刀枪剑戟的撞击声和摩擦声,眼前浮现出一身铠甲的将士们奋勇杀敌的矫健身影。
‌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南宋,中国历史上一个没落的朝代,可是,这湮灭不了一个民族的血性。就在匈奴大举南侵,而南宋小朝廷流亡吴越偏安一隅的时候,也有不顾个人安危、全力御敌保卫家园的爱国将士们厮杀在抗金一线。随着金兵长驱直入,绵延鄂皖赣的大别山便成为南宋王朝的最后防线。公元1130年,岳飞带着四子岳震率军镇守黄梅县杨梅岭的五郎关,这里南临长江而扼大别山的咽喉要道,因为岳家军人人练武且武艺高强,日夜操练,众志成城,并没有让外侵势力动弹一步。

正当岳飞壮怀激烈,大败金兵,欲“收拾旧河山,朝天阙。”之际,朝廷却连下十二道金牌撤兵求和。岳飞只能仰天长啸而被害于风波亭。留下四子岳震代父镇守五郎关。后其五子岳霆也因逃避追杀来到此地与四哥岳震一同隐居乡间。二人终老后皆谕葬于杨梅岭老树坡上。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的这首激情飞扬的“满江红”世世代代激励着华夏民族抵御外侮,保家卫国。这就是千年传承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这就是一直以来支撑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凝聚力的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怀。与这爱国主义情怀同时流传下来的,还有岳飞穷其毕身精力研究推广的,经过实战检验为行之有效的岳家拳。

据《黄梅县志》、《岳氏宗谱》载:岳飞生前曾将其毕生研究整理的岳家拳谱传给四子岳震、五子岳霆,二人于隐居在黄梅县聂家湾期间,整理出《岳家拳谱》,秘而不宣,且日夜操练。随着时光流逝,练兵习武渐渐在黄梅聂家湾一带蔚然成风,并呈向周边武穴、蕲春等县市蔓延的态势。这就是金庸在其作品《射雕英雄传》中所提到的那个神秘的《武穆遗书》。

2013年5月和9月,中央电视台摄制组两次走进黄梅,进行了近一个月的采访拍摄,制作了三集纪录片《寻找武穆遗书》。该片分“又见岳家拳”、“岳飞托孤”、“武穆遗书”三个章节,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一种隐藏在民间的神秘拳术——黄梅岳家拳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为观众揭开了一段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谜团。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穷其毕生精力所独创和整理的岳家拳谱,在经历了八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或早已因虫蛀腐蚀而灰飞烟灭了。但黄梅一带岳家军及其将士的后裔子孙们或口传心授或各自整理的不同时代的石印本或手抄本,其内容里的招式、章法、套路却相当一致。岳家拳的主要特点是:脚踏实地,稳健朴实,步子不丁不八,后发制人。流传下来的徒手套路有“一字拳、二梅花、三门桩”等20多种。器械套路有:“岳家枪”、“双锤”、“双锏”等20多种。均遵循中国传统武术“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原理,被誉为中国武术源流的活化石。1987年,湖北省文化体育部门相继到黄梅县深入采访挖掘,在众多的黄梅县的岳家拳师的共同努力下,联合出版发行了《岳家拳》一书,这在当时是全国唯一的、全面系统介绍岳家拳的书籍?;泼废匾蛭窃兰胰姆⒃吹兀?001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2014年7月,黄梅岳家拳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继黄梅戏、黄梅挑花、黄梅禅宗祖师传说后的第四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而岳家拳的第二十六代传承人、岳家军将门之后――雷杰则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黄梅岳家拳传承人。

雷杰三岁习武,精研岳家拳的系统理论并推广实践,先后数十次在全国各类武术大赛中夺得金奖,在国内武术界顶级刊物《武当》上发表论文“黄梅岳家拳的源流与现状”一文,受到了国内知名武术专家和广大武术爱好者的一致好评。他在2015年九月第五届“中国·四川国际峨眉山武术节”上,不畏强手,在男子传统拳术项目比赛中勇夺金牌,这是他连续第五次在“全国武术之乡”比赛中蝉联冠军。在黄梅县创办鄂东南岳家拳武馆,他在各个学校推广普及岳家拳武术运动,为弘扬中华武术的精粹身体力行。

是岳飞家传的拳术精湛实用、博大精深;还是黄梅这一块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使岳家拳在这里生根开花、硕果累累。总之,岳家拳在黄梅传承下来了,并且还在不断地发扬光大,世代传承。

上一篇:黄梅挑花

下一篇:随州花鼓戏与看家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 湖北省作家协会 电话:027-68880685
Copyright @ 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m.fwjmik.cn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五郎关·岳家拳

来源:     作者: 聂援朝
发布时间: 2017-05-25

在湖北省黄梅县苦竹乡聂家湾的杨梅岭,有一片连绵起伏的青山,群山叠翠,山势逶迤。沿蜿蜒的山中小道前行不远处,一个“V”字形的山口赫然出现在眼前。随行的向导大爹介绍说:看!这就是五郎关,这就是历史上民族英雄岳飞曾经扼守过的“五郎关”,也是各种史书典籍上和《说岳全传》里面提到过的“五郎关”。
‌     往事越千年,我依稀看见了狼烟四起,战马嘶鸣。耳边传来了刀枪剑戟的撞击声和摩擦声,眼前浮现出一身铠甲的将士们奋勇杀敌的矫健身影。
‌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南宋,中国历史上一个没落的朝代,可是,这湮灭不了一个民族的血性。就在匈奴大举南侵,而南宋小朝廷流亡吴越偏安一隅的时候,也有不顾个人安危、全力御敌保卫家园的爱国将士们厮杀在抗金一线。随着金兵长驱直入,绵延鄂皖赣的大别山便成为南宋王朝的最后防线。公元1130年,岳飞带着四子岳震率军镇守黄梅县杨梅岭的五郎关,这里南临长江而扼大别山的咽喉要道,因为岳家军人人练武且武艺高强,日夜操练,众志成城,并没有让外侵势力动弹一步。

正当岳飞壮怀激烈,大败金兵,欲“收拾旧河山,朝天阙。”之际,朝廷却连下十二道金牌撤兵求和。岳飞只能仰天长啸而被害于风波亭。留下四子岳震代父镇守五郎关。后其五子岳霆也因逃避追杀来到此地与四哥岳震一同隐居乡间。二人终老后皆谕葬于杨梅岭老树坡上。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的这首激情飞扬的“满江红”世世代代激励着华夏民族抵御外侮,保家卫国。这就是千年传承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这就是一直以来支撑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凝聚力的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怀。与这爱国主义情怀同时流传下来的,还有岳飞穷其毕身精力研究推广的,经过实战检验为行之有效的岳家拳。

据《黄梅县志》、《岳氏宗谱》载:岳飞生前曾将其毕生研究整理的岳家拳谱传给四子岳震、五子岳霆,二人于隐居在黄梅县聂家湾期间,整理出《岳家拳谱》,秘而不宣,且日夜操练。随着时光流逝,练兵习武渐渐在黄梅聂家湾一带蔚然成风,并呈向周边武穴、蕲春等县市蔓延的态势。这就是金庸在其作品《射雕英雄传》中所提到的那个神秘的《武穆遗书》。

2013年5月和9月,中央电视台摄制组两次走进黄梅,进行了近一个月的采访拍摄,制作了三集纪录片《寻找武穆遗书》。该片分“又见岳家拳”、“岳飞托孤”、“武穆遗书”三个章节,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一种隐藏在民间的神秘拳术——黄梅岳家拳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为观众揭开了一段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谜团。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穷其毕生精力所独创和整理的岳家拳谱,在经历了八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或早已因虫蛀腐蚀而灰飞烟灭了。但黄梅一带岳家军及其将士的后裔子孙们或口传心授或各自整理的不同时代的石印本或手抄本,其内容里的招式、章法、套路却相当一致。岳家拳的主要特点是:脚踏实地,稳健朴实,步子不丁不八,后发制人。流传下来的徒手套路有“一字拳、二梅花、三门桩”等20多种。器械套路有:“岳家枪”、“双锤”、“双锏”等20多种。均遵循中国传统武术“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原理,被誉为中国武术源流的活化石。1987年,湖北省文化体育部门相继到黄梅县深入采访挖掘,在众多的黄梅县的岳家拳师的共同努力下,联合出版发行了《岳家拳》一书,这在当时是全国唯一的、全面系统介绍岳家拳的书籍?;泼废匾蛭窃兰胰姆⒃吹?,2001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2014年7月,黄梅岳家拳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继黄梅戏、黄梅挑花、黄梅禅宗祖师传说后的第四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而岳家拳的第二十六代传承人、岳家军将门之后――雷杰则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黄梅岳家拳传承人。

雷杰三岁习武,精研岳家拳的系统理论并推广实践,先后数十次在全国各类武术大赛中夺得金奖,在国内武术界顶级刊物《武当》上发表论文“黄梅岳家拳的源流与现状”一文,受到了国内知名武术专家和广大武术爱好者的一致好评。他在2015年九月第五届“中国·四川国际峨眉山武术节”上,不畏强手,在男子传统拳术项目比赛中勇夺金牌,这是他连续第五次在“全国武术之乡”比赛中蝉联冠军。在黄梅县创办鄂东南岳家拳武馆,他在各个学校推广普及岳家拳武术运动,为弘扬中华武术的精粹身体力行。

是岳飞家传的拳术精湛实用、博大精深;还是黄梅这一块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使岳家拳在这里生根开花、硕果累累。总之,岳家拳在黄梅传承下来了,并且还在不断地发扬光大,世代传承。

通知公告 动态信息 市州文讯 作品研讨 书评序跋 新书看台 专题专栏 湖北作协
Copynight@湖北作家网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9015726号-1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911
技术支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